照顧老人是一個難題,跟照顧孩子一樣,需要花費大量的心力和體力。而且,每個家庭老年人的情況都不盡相同,有些老年人固執(zhí)已見,有些老年人愛嘮叨,有些老年人智力已經退化,有些老年人長期臥床。家人應該如何照顧老年人,才能陪伴他們有尊嚴、溫暖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呢?
一、不勉強,包括介護者和被介護者這雙方。
對于老人在身體及精神等能力方面,不能強求。應盡力接受被照顧老人心智能力低下,身體與精神能力下降的事實。正視老人身體動作上的困難,如:如廁、洗浴難,甚至床上翻身都有困難;正視老年認知能力的下降,接受老人判斷、理解能力下降,與新事物脫節(jié)的現象。
二、不辯爭,家庭不是說理的地方。
兩代人有著不同的經歷和經驗,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,有著不同的生活習慣和習性。有時就是在細節(jié)上,如穿衣,飲食,開窗,購物習慣等一些小事上,往往也是各持己見,互不相讓。
中國式傳統(tǒng)觀念中,“尊孝敬從”等觀念,如果夾雜在事物判斷上,問題就不是問題本身了。事物本身不一定有多重要,夾雜著情緒化的抵觸才是癥結。
觀念及認識有分歧,不能統(tǒng)一時,包容和不辯爭,放置一下是很重要的。
照護老年人,還可能會發(fā)生以下類似情況。剛剛吃完飯,老人會問,“什么時候吃飯呀?”,“我還沒有吃呀!”,“我的錢包不見了,被偷了”,“我要回家!”,等等。這時的對應往往不應是指責,解釋和辯解,更不是以理據爭。這時,可以拿出一點小點心,讓老人吃一點;平時準備一個類似的錢包,告訴他找到了;領到外面走一走,告訴他誰誰回來接他,今天晚了就住在這吧等等。
人衰老的一個特征是:對時間、場所、人物、情景、新舊記憶產生混同,甚至是夾雜無關的幻覺和妄想在里邊。多數情況是正常反應的,守護即可。只有在打人毀物、狂躁不眠等重癥時才考慮藥物治療。
有時,老人照護是一個漫長的過程。建議加強與發(fā)生類似情況的家庭進行交流,加強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,同一老人的不同照護者之間也要多交流,共同參與是家庭介護健康持續(xù)的關鍵。
三、不替代,主要是指不要介護過度。
生活的主體是老人,生活方式,生活內容等應盡可能遵從本人基本愿望。 介護是不是代替,不是越俎代庖。包括以下內容要特別注意:
1.無微不至的關懷,尤其是大包大攬,是錯誤的。能下地的行走的,卻在床邊侍候;因為怕老人摔到,于是提前坐上輪椅等。取代了老人的身體活動,等于剝奪了老人使用和維持肢體能力的機會,只能加重衰老。這不是孝。我們應提倡理性和科學介護。
2.介護不能喧賓奪主。不能剝奪老人的生活方式和習慣。飲食、起居、日?;顒拥缺M可能尊重老人的意愿,將生活主動權歸還老人,不應該讓老人按照子女意愿和生活節(jié)奏生活。家長式、權威式的長女;動嘴不動手、要求多貢獻少、性格暴躁的小女兒等,在醫(yī)院和家庭里都很常見。
3.介護要根據老人的身體能力,按介護階段因時制宜。從環(huán)境生活(如購物、陪護外出等)的輔助,到居家生活的幫助(衛(wèi)生清掃、洗涮以及四季衣物的更換與整理等),到身體介護(如洗澡、如廁、飲食介護等)。應盡最大程度發(fā)揮本人的意愿和能力,盡最大可能的維持和延長其本人的身體能力。所有事情,盡可能最大程度的發(fā)揮本人的能力,以本人活動為主體。
四、不氣餒,是指堅持不懈。
養(yǎng)老介護不同于養(yǎng)兒育女。時間長,老人身體狀況每況愈下,再加上家族間過去的感情和記憶的參雜,往往使介護看不到盡頭和希望。
介護負擔逐漸加重,經濟和體力漸漸吃力,難以支撐。氣餒、妥協(xié)、逃避、怨言等出現其實很正常。尤其是在兩代人關系曾經不佳的家庭中很普遍,剪不斷理還亂。
漫長無期的介護,特別是有認知癥老人的家庭,會使整個家庭疲憊不堪,甚至有崩潰之感。除了心理上的堅持外,重要的是科學理解和采取科學的介護方法。
介護要有家庭分擔,家庭成員的介護可以有主次和協(xié)同,不能都推給一個人。
每個人都會老去,子女是看著父母的背影長大的。介護者最終也會成為被介護者,想象自己介護的人就是明天的自己,這樣會容易理解一些。粗暴對待和虐待老人,將來是一定會感到悔恨和遺憾的。道德倫理上的說教,幫助意義不大。
五、不情緒化,對家人的介護可以說是亦難亦易。
“易”是因為相互熟知,知道其所想所愛,照顧起來容易?!半y”又是因為距離太近,感情有過去的糾葛,甚至是愛恨交織。每個家庭都有一本帳,都是一部家族史,對介護者采取的態(tài)度都是過去的延長。
障礙和衰老引起老人的生活能力低下,導致老人對事物處理判斷能力低下。加上兩代人之間過去的復雜情感疊加在一起,使介護就不是純介護的事了。
要知道,家庭內的介護,既沒有金錢上的報酬,也很少有情感上的成就感,心靈上也往往得不到回報,還經常是看不到終結。
認知能力或行為上有問題的老人,經常每天重復問同一問題;有的老人行為上有穢癖(如不修邊幅,不洗澡,抓吃食物甚至是抓涂糞便等);有的老人反復徘徊,經常外出走失;還有些老人患有老年性精神障礙,不分親疏,謾罵他人,打人毀物等。
面對這些時,家人的心情會很復雜。往往不愿意讓他人知道,既找不到合適的人幫忙,又無處訴說。體力、精力、心理、經濟壓力很大,往往感到精疲力竭。
因此,在介護過程中經常出現有情緒煩躁,發(fā)怒,甚至發(fā)生暴力和老人虐待。
此時就需要有理智,要有克制。需要對各種“異?!币鳛橐粋€病狀來理解,要有全家的參與,要有醫(yī)療和專業(yè)介護的介入,要有同類家庭間的交流和溝通。作為一個病癥來理解,就容易控制情緒;這時是考驗理智和智慧的時候。
賽序波最后提醒,介護老人要不情緒化、不沖動、不抱怨、不暴言暴行,你介護和幫助的人很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。你介護的老人就是一面鏡子,你哭他也哭,你笑他也笑。以上的“幾個不”,是所有參與介護人員的大原則。
本文來自搜狐健康
最新評論
點擊刷新加載更多